电影背景是岳飞死后四年,秦桧即将率兵与金国在秋凌渡会谈,然而在会谈前夜,金国使者死在宰相驻地,所携密信不翼而飞。无论是摁下红色玛瑙还是蓝色玛瑙,都是没有刀刃的。被瑶琴刺那一刀时,何立的眼中露出了不可置信的眼神。此时的暖色调正意味着岳飞的洗白与秦桧势力的倒塌做下暗喻,也与前面的冷色调产生对比与反差。除了色彩,还要提一嘴的便是框式构图。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电影背景是岳飞死后四年,秦桧即将率兵与金国在秋凌渡会谈,然而在会谈前夜,金国使者死在宰相驻地,所携密信不翼而飞。
金国使者死了,秦桧却丝毫没有慌张,竟然全程放手给一个小兵张大去查此事。
前面是真的看得云里雾里,真的就是靠沈腾饰演的张大强行带动剧情发展。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满江红》可以说是四个男人一台戏,所以里面出现三个歌妓时,使人眼前一亮。
但从四个男人对这三位歌妓的审问,言语之间都充满了一股讽刺之味。
瑶琴是最后一位陪金国使者的人,张大他们就一定认为她和那金国使者发生了点什么,这种带有很明显的有色眼光。
还有何立(张译饰)一个大男人,竟然被带着手铐的瑶琴反杀,这跟他的自作聪明和藐视女性力量有关。
在何立眼中,瑶琴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罢了,所以他敢把那把诡刃给她,认定她肯定不会用。
无论是摁下红色玛瑙还是蓝色玛瑙,都是没有刀刃的。
被瑶琴刺那一刀时,何立的眼中露出了不可置信的眼神。
特别是瑶琴说出:“只要把红、蓝都摁住,刀刃就能固定住。”
他开始对瑶琴露出了钦佩的眼神,但他还是给自己留最后一点尊严,把瑶琴给反杀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瑶琴,南宋妓女,受尽磋磨,家人皆被金人屠戮,被人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那又何妨?
她仍带着两个姐妹入局,目标是杀何立与武义淳,心怀气节,不惧生死,英勇刚烈,是有巾帼不让须眉风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先不得不提的是关于《满江红》的色彩部分,一开始的冷色调让人颇为产生不适之感。
那蓝紫色的画幅像是被沉淀在岁月中的积灰一点点被剥落在众人眼前。
这种低沉的冷色调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却反而与开头的喜剧开端造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尤为突出。
冷色调也正对应着张大、孙均等人面对秦桧与何大人的压迫,处境困难,看不到希望,为后期的壮烈牺牲与发生转机做铺垫。
所谓对比,出现在影片后期的暖色调出现,剧情也随之发生了反转,无数人的壮烈牺牲最终让孙均等人看到了希望。此时的暖色调正意味着岳飞的洗白与秦桧势力的倒塌做下暗喻,也与前面的冷色调产生对比与反差。
何大人死后,色彩就由暗蓝色的冷色调转化为了橘色的暖色调,不得不说老谋子对色彩的掌控已是出神入化。
衣服的色彩可以表达一个人的心情,境遇,与剧情的转折,再到如今很好的用色彩去推进剧情,不得不让人惊叹。
除了色彩,还要提一嘴的便是框式构图。影片中多次出现城池的画面,森严却又阴暗,对称的城池与门槛让人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仿佛暗中的秦桧在观察着每一个人,让他们困在城池里,不能去皇城报信。
在框式构图多次出现后,老谋子也接连用了几处对角线构图的镜头,暗喻着“杀”秦桧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那延展的对角边框像极了孙均等人一次又一次拓展线索,他们始终在前行。
当然,片中多次出现的艺妓与框式构图相结合,更显的人之渺小,城池的无情与秦桧同党的阴险狠毒,草菅人命形成鲜明对比。
那一个个无辜的艺妓最终成了秦桧等人玩弄的棋子,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命陨黄泉。从拍摄手法来讲,大多数电影都是平拍,俯拍和仰拍少之甚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说实在看完这部电影,我有几个疑惑也解不开:
张译扮演的角色是好是坏?
秦桧的替身为何会背《满江红》?
剧中那个小女孩桃丫头有没有死?
张译在剧中扮演的何立这个角色,那不就是个彻头彻尾,心机深沉的反面角色吗?多少人都是死在了他的手里?他就是秦桧手下第一走狗。
相府上下,大事小事,没有什么事能逃过他的眼睛。所以,整个故事一开始就是一个圈套。即使是最后何立之所以死在了瑶琴手中,是因为他动了私心!所有参与到这个事件中的人,没有一个可以善终,只是死的早一会儿,晚一会儿的区别罢了。
网上许多人关于秦桧背诵《满江红》的镜头,表现的义愤填膺。
背完了以后,秦桧对于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询问是否需要再背一遍!其实影片中已经交代了。
这是替身!就是真秦桧,他都没看到这首诗,是替身看到,自己把原迹全部擦掉,一个人默默背负着这首词五年!
影片最后,当易烊千玺踏上战马那一刻,桃丫头出现在了石狮子背后,吟诵了《满江红》,然后全军又一起吟诵一次!
易烊千玺看了她一眼,随后三人骑马而去。
我个人对这一段的理解是,桃丫头已经死了,她出现在这里,只是为吟诵领头而已。
在南宋那个时代,包括整个封建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命就如草芥一般,像秦桧,何立这样的人。
杀一个马夫;杀一个厨娘;杀一个士兵,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对于这些当权者来说,这些人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当何立摔碎玉镯的那一刻,桃丫头或许就已经死了。
没有绝对好的电影,但能拍到这种程度也算是很好了,反思近几年来几部取得成功的电影,发现都离不开“爱国情怀”。
中国电影参差不齐,如果一味的消费观众的“爱国情怀”才能取得成功,只会越走越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