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最早源于中国汉朝。
西汉。
皮影戏是一种古老而精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动物皮革为材料,雕刻成形象逼真的人物和道具,由演员在灯光的照射下,操纵皮影在幕布上表演。皮影戏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是为了纪念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而创造的。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
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